撰稿丨電池中國
編輯丨麥 子
美編丨CBEA獨耀
高端車型配高鎳電池,奔馳EQS、寶馬i3、奧迪Q4 e-tron、蔚來ET7、智己L7、大眾ID.4 CROZZ、雪佛蘭Bolt EUV、凱迪拉克LYRIQ……全球主流中高端車型都對高鎳電池青睞有加。近期,不少材料企業紛紛發力高鎳材料,其熱度正日益升溫。
7月20日,當升科技舉行戰略新品全球發布會,其中相的一款超高鎳無鈷材料采用特殊的結構設計,同時配合多元素ppm級協同摻雜、體-界-表多層級修飾等新技術,成功解決超高鎳正極材料在容量、倍率、循環、安全等方面的不足問題,技術性能指標大幅提升,得到了國內外客戶的高度認可。
據了解,當升科技的超高鎳多元材料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歐美鋰電廠商,這其中也包括4680大圓柱電池在內的各類動力電池。隨著超高鎳多元材料及無鈷材料的大規模應用,當升科技在全球高端動力電池領域將獲得更大的增長空間。
就在當升科技舉行發布會的前兩日,貝特瑞、億緯鋰能和SK on共同出資設立的常州市貝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“鋰電池高鎳三元正極材料項目”舉行量產儀式。該項目計劃建設年產5萬噸鋰離子電池高鎳三元正極材料,去年4月開工,目前順利完成了4M樣品出貨、一次性通過PPAP審核,并于6月29日首批出貨,正式進入量產階段。
除此之外,家聯科技近期在接受投資機構調研時表示,公司高鎳及超高鎳產品已在大圓柱電池上批量應用,國內及海外皆有訂單。格林美也在互動平臺表示,高鎳三元或四元前驅體電池材料可以顯著提升鋰電池的能量密度,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。公司目前有針對1000公里續航的電池開發設計多款超高鎳或者超高電壓前驅體。
行業數據顯示,2021年全球高鎳三元材料出貨量達到30萬噸,同比增長120%,占三元正極材料總出貨量的約42%。當升科技、容百科技、巴莫科技、貝特瑞、長遠鋰科、振華新材等頭部三元材料企業高鎳正極材料出貨量顯著增長。
從供給上來看,根據機構的統計數據,2021年僅國內高鎳材料(811及NCA型)總產量就已經達到15.2萬噸,同比增長超過220%。2022年上半年國內高鎳材料(8系及以上)累計產量已經達到11.2萬噸,同比增長超過83%。業內預計,2022年全球高鎳三元材料的產量將超過60萬噸,2030年全球高鎳材料產量將接近350萬噸。
在應用需求端來看,目前海外市場三元電池占據主流地位,中高端車型多采用高鎳技術路線。Adamas Intelligence數據報告顯示,2021年全球乘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量達286.2GWh,其中高鎳電池(NCM6系以上、NCA、NCMA)裝機量為154.55GWh,占比達54%,主要來自歐美地區。
從電池企業的布局來看,無論是國內的寧德時代、比亞迪、億緯鋰能、國軒高科、孚能科技、蜂巢能源、遠景動力、力神電池、比克動力、鵬輝能源,還是國外的LG新能源、松下、SKI、三星SDI等在內的諸多動力電池廠家都在布局高鎳產品,包括NCM811/NCA,甚至鎳含量達90%NCMA電池。
東吳證券在研報中表示,從全行業看,2022年隨著海外車企純電動平臺車型放量、4680大圓柱電池量產,預計高鎳份額將進一步提升,且在2022年第二季度明顯加速。預計2022年寧德時代電池產量可達300GWh,其中高鎳電池近100GWh,對應高鎳正極材料的需求僅寧德時代一家就將高達17萬噸。
對于高鎳三元未來的發展前景,行業表示非常樂觀。有機構預測,到2025年高鎳三元在國內動力電池中滲透率將達到62%,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95%;在全球動力電池中的滲透率達到66%,未來5年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90%。
這其中,NCM811及NCA將成高鎳材料的主流品種。中信期貨預期,到2025年,高鎳三元電池市場占比提升將主要體現在高鎳部分的8系及NCA上。
在業內看來,未來的高鎳材料具有能量密度和成本優勢。容百科技表示,隨著鎳含量更高,鈷含量降低,帶來相比于高電壓中鎳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低的瓦時成本。高鎳材料也在向高電壓方向發展,這將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,單位成本或低于中鎳高電壓材料。
根據華經產業研究數據,隨著后續高鎳工藝成熟,且CTP等技術開始商業化應用,高鎳三元成本下降曲線更陡,預計2023-2024年高鎳三元成本將低于5/6系三元,2027-2028年成本將低于磷酸鐵鋰電池,最終理論成本比磷酸鐵鋰電池低10-15%。
值得注意的是,隨著高鎳路線成為動力電池的重要技術發展方向,未來對鎳的需求也將迎來井噴。2019年全球僅有9%的鎳被用于生產電池,80%的鎳被用于生產不銹鋼,未來更多鎳資源將被用于電池生產。BenchmarkMineral Intelligence預測稱,到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對鎳的需求量將從2020年的13.9萬噸飆升到140萬噸,占鎳總需求的30%。
如今,特斯拉、寧德時代、LG新能源、億緯鋰能、SKI、國軒高科等車廠和電池企業都在積極搶鎳。市場人士認為,未來行業對鎳的爭奪將日趨白熱化。


- 最新評論
- 我的評論